EP578 | 🐎
節目金句
- 「演算法比你媽更了解你」
- 「短影音呢,確實就是在新的時代裡面,是很多人拿來攝取資訊或是獲得娛樂的東西。那不是所有的短影音都很廢,甚至有時候你看到的短影音很廢,那是因為你很廢,因為你的演算法就是推廢物給你看。」
- 「知足常樂喔,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」
- 「我是個生活簡單單純,然後超級宅的人。因為這樣其實是不會有什麼麻煩惹到自己啊,就會過得比較簡單一點點喔」
- 「健康比賺錢重要」
- 「減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你就覺得說人體也 TM 太靠北了吧,為什麼變胖這麼簡單,為什麼長肉、長脂肪這麼簡單,可是你要減肉、減脂肪,可以這麼的困難,這麼的痛苦。」
- 「減肥是好事啊,因為肥胖呢就是會出很多的病灶,所以真的不要胖,就是我們盡量還是要瘦下來」。
Mind Map
提及個股
- 美股:Google (GOOGL)、Tesla (TSLA)、NVIDIA (NVDA)、Uber (UBER)、Waymo、Apple (AAPL)
- 台股:廣達 (2382)
三句話總結
- Google 在廣告與 AI 發展上表現優異,AI Overview 與 YouTube Shorts 表現良好,且將持續擴大 AI 投入以滿足雲端算力需求
- Tesla 聚焦 FSD 與 Robotaxi,成本優勢將重塑叫車產業,未來核心是 CyberCab 與人型機器人 Optimus。
- 投資應關注企業長期佈局與科技帶來的市場擴增效應,避免短線操作,並持續投入大盤指數型商品。
投資建議
- 避免短線評論:不要依據短線的股價震盪來評論公司好壞,因為這很容易讓自己判斷失準。
- 理解企業長期願景:僅憑財務報表 (如毛利、營運費用) 判斷公司,可能錯失投資機會,應與業界人士交流,了解花錢理由、未來願景。
- 考量科技的市場擴增效應:產品一旦夠便宜且便利,即能擴大市場並創造「藍海」,在評估市場潛力時,應將此效應納入考量。
- 識別殺手應用:殺手級應用往往出其不意,當投資人願意花錢買單並樂於分享時,該產品可能就有機會起飛
- 長期持續投入大盤 ETF:
- 如 QQQ、VTI 等大盤指數型 ETF,癌大建議持續分批投入,不需刻意判斷高低點,長期來看,當前的高點,未來可能成為低點
- 歷史研究顯示一次性投入通常更佳,但多數人仍以分批為主。
- 依績效調整個股、ETF 比重:若個股表現不佳,應將資金轉換至 ETF,「灌溉鮮花,斬掉雜草」,將資金投入表現更好的投資標的。
- 謹慎看待頻繁交易與成本:同時賣出「獲利」ETF 舊部位,卻又持續定期定額買入同檔 ETF 新部位,是一種「鬼打牆」行為,會增加交易的成本,除非有明確資金需求,否則應避免此類操作。
Google 財報
- 廣告與 AI 皆在正軌:廣告收入、AI 研發均進展順利。
- AI 產品佈局:AI Overview 表現佳,可支撐下半年廣告業務。
- 短影音市場崛起:YouTube Shorts 流量已追上長影音。
- 批評短影音的人可能只是老了,短影音在新時代已成為許多人攝取資訊,或是獲得娛樂的東西。
- 演算法推薦的內容反映個人喜好,而非媒體載體本身的問題。
- AI 算力與雲端需求:AI 算力、雲端空間仍供不應求,Google 將追加 Capex,預期其他科技巨頭亦然。
- 透過 bundle (捆綁) 方式:購買雲端即附 AI 服務,消費者對此接受度高。
- 癌大:預期未來所有筆電都將是 AI PC,即使不相信 AI 題材,也會間接為 AI 買單,AI 變現不會是大問題。
- AI 多元化調整:初期曾受政治正確 (多元化),修正後的 Gemini 仍屬領跑集團。
Tesla 轉折點
- 轉折點與短期挑戰:受川普政府暫停部分電動車激勵影響,未來 2–3 個季度業績承壓,但公司正迎向轉折。
- 財報發布後,股價先跌 8%~9%,隔日反彈 4%。
- FSD (Full Self-Driving) 起飛期:FSD V12→V13 大起飛,數據量與滲透率大幅成長,從 V12 至今,滲透率提升 25%。
- 但約 50% 車主未啟用 FSD,須強化優勢溝通以推動訂閱
Robotaxi
- Austin 試營運順利,里程數持續增長。
- 營運成本:公司首次明確指出 Robotaxi 目前 0.5 美元/英里 (新台幣 10 元/公里),目標降至 0.25 美元/英里
- 癌大: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,足以顛覆 Uber、傳統計程車與 Waymo。
- a16z 老闆 Marc Andreessen 先前對 Uber 的看法:指出若將科技產品做得夠便宜,且夠方便,它不僅能拿下原有市場,更會拓增市場。
- 若 CyberCab 夠便宜且便利,可開創家用乘車新「藍海」。
- 成本控制策略:CyberCab 之所以能壓低成本,是因其設計目的僅為載人,不追求高性能,故能壓低成本並維持毛利率。
- 車主加入車隊計畫:Tesla 車主可將自有車輛投入 Tesla 車隊營運的計畫,因對安全極度謹慎,進度稍慢,胎紋等細節已在評估,落地時程可能早於市場預期。
- 法規是最大挑戰:法規面還是最大的挑戰,即便有大量的數據證明自駕車的安全性,仍需說服立法者、媒體。
- 估值重心轉移:Tesla 的估值已不再是本夢比,而是基於其未來營收的折現預估,車輛銷售數據僅供參考,重點應放在 FSD 訂閱轉換率、Robotaxi、CyberCab、Optimus。
Optimus 人形機器人
- Optimus 人形機器人:Optimus 為 Tesla 長遠 moonshot 項目
- 癌大:5 年後或許已能大量量產。
- 業界看法分歧:廣達林百里較質疑;魏哲家、Elon Musk、黃仁勳看好
- 已推進至第 3 代,表現優異,高精度零組件多自製。
- 癌大:第 3 代會是很成熟的代數,看好其成熟度與後續大規模量產,可能成為公司最大產品線
- 特斯拉為機器人題材必須持股:若想布局機器人領域,除了 NVIDIA 等硬體股外,Tesla 憑藉在人形機器人領先進展,成為市場中少數且不可或缺的選擇。
QA
AI 會是殺手級應用嗎?
- 目前的二次元系統 (AI 聊天機器人) 仍相當粗糙,例如反覆報時、朗讀 emoji,易使使用者失去新鮮感。
- 使用者需反覆下指令微調行為,體驗不夠自然。
- 視覺吸引力不足,即使可脫衣角色實作也無令人驚豔的「香感」。
-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,目前癌大不會為了這些功能花錢買單。
- 對新科技抱持開放態度,不會否定未來潛力。
- 殺手級應用往往源自意想不到的場景,投資人應避免「手握槌子,看什麼都是釘子」,跳脫框架尋找機會。
川普的關稅政策意涵?
- 川普的關稅類似逼大家開放港口、在大家身上搶錢,核心目標即「要錢」。
- 如同接手存滿資源的手遊帳號後立即清空資源,象徵美國家底深厚、過去讓利過多,如今討回失去利益。
- 此舉同時具備「盟友檢驗」功能。
ETF 定期定額
- 學術證據:一次投入長期勝率 > 分批投入,因現金長時間未投入市場會錯失機會成本
- 實務情境:一般投資人多為持續現金流投入,投資資金通常是逐步累積,實際上等同分批
- 現在看似高點,未來回頭看可能是低點
- 2020 年反彈例子:當時預期會回測但未發生,市場直接上攻
- 不一定等得到「第二隻腳」,有時直接走高
- 癌大自己也是希望等回測開槓桿,但仍保有基本部位未清倉
- 若持續有資金流入,建議:
- 商品選擇:QQQ、VTI 等大盤指數型 ETF
- 投資方式:定期投入,不用執著抓高低點
- 最終效果:成本會平均化,接近某條均線
賣舊買新
- 聽眾定期定額同一檔 ETF,因報酬不錯賣出低價舊部位,同時繼續買入較高價新部位
- 若有實際資金需求 (如子女教育),賣出 ETF 與持續定期定額投資同檔並無衝突。
- 若無資金需求,僅因「報酬不錯」賣出舊部位,卻同步定期買回,相當於「鬼打牆」,徒增交易成本,除非資金用途明確,應避免此操作。
是否把個股轉成 ETF?
- 先保留選股機會,若個股長期績效 < ETF 就把資金轉至 ETF,以「灌溉鮮花、斬掉雜草」原則配置。
關於黃金與美債的配置
- 癌大傾向將債券與黃金視為「短線」操作的標的,透過「債期」或商品操作獲利。
- 不同投資人對黃金與美債的投資目的可能不同:
- 避險配置
- 把握多頭行情、追求價差操作
- 收益導向,購買美債收息
個人觀點與社會現實
- 底層才在要求公平,癌大支持「圖利除罪化、黃牛合法化、效率至上、雜質退散」等觀點。
- 隨著年齡增長與資產累積,人們的觀點會改變。舉例來說,當一個人從無資產變成資產擁有者時,想法會從希望「重分配」轉變為保護自己「打拼來的」資產,並利用資源獲得優勢,這是一個「經歷的過程」,儘管這些觀點可能被視為「討人厭的大人」。
- 引用一個說法:「你 30 歲以下你可能就偏左嘛,那代表你有良心嘛,30 歲以上你還偏左的話,可能你是個白痴嘛。」他認為這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。